因为是小说,本来不打算读这本书:一是在开始读的时候,我也短暂的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刻,所以这本书的名字读起来很亲切;二是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因为你的读书时间别人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读书的同时自动在人前炫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先说说这个社交属性,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阿里死气白咧、三番五次的在支付宝里加入社交功能,不理解为什么雷军非要弄个米聊出来,不理解为什么小米运动里加入社区的功能,今天我突然感觉自己想明白了:因为社交的黏性极高!什么叫黏性?就是你对某APP的渴望程度,渴望度越高,黏性越高,到最后即使有人千方百计的阻止你也无所谓,反正你就是要用!为什么社交的黏性高,首先是因为社交是刚需,每个人每天都要社交,所以黏性自然就高。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按理说支付宝的黏性也应该高,因为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消费呀,这也是刚需,但为什么我们大家的感觉、包括实际数据都表明:微信的黏性要远大于支付宝?因为微信除了能满足社交的刚需外,还可以提供更吸引人、更大的刚需:炫耀。微信是最方便、效果最好、成本最低(目前来看)的进行炫耀的地方,没有之一。而支付宝在这方面完全不是微信的对手,所以支付宝的黏性不如微信也在情理之中。马云看到了问题,雷军也看到了,所以他们不断的努力试图改变现状,但结局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毫无起色,依旧是腾讯赢者通吃。
我的手机里有好几个阅读的APP:Kindle,当当云阅读,京东读书,微信读书,QQ阅读,得到等,当同一本书在不同的APP里都有时,如果你的读书时长能够随时显示,你可以看到在你的不断努力下,你的排名在不断上升,而且时不时的有人给你点个赞,不但你的好友给你点赞,有时陌生人也会给你点赞,这种感觉是不是太美妙了?我没有经得起这样的诱惑,所以我毫不犹豫的开始了在微信读书里阅读这本书。
书刚看到大约五分之一的时候,我对这本书的厌烦达到了顶点,因为作者在这本书中展现出的思维方式让我不太喜欢,在我的评价体系内,这是不折不扣的“慈母思维”,上一本《大秦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停止阅读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和史实出入较大)。但我还是调整心态继续读了下去,因为兼容并蓄可能比只看自己喜欢的东西更合理,另外一个原因是书中的“慈母思维”还是比较克制的,处在可接受的范围。
据说丘吉尔是已经被神话了的人物,在我的心中我觉得他挺伟大,但是肯定没有大部分英国人觉得的那样伟大。仅从这本书来看,丘吉尔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坦诚的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人,一个有崇高理想的人,一个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人,一个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力挽狂澜、扭转历史的伟人,同时也是一个有很多缺点、特点、可爱的普通人。他为不列颠而生,他是上帝对不列颠的馈赠。
有些巧合的是,在看书的这段期间,我听了几节《卓克:密码学30讲》,其中就讲到了图灵在二战中帮助盟军破解德军密码的故事。毫无疑问,丘吉尔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这是不够的,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像图灵这样人的努力,没有所有参与敦刻尔克营救行动的人的努力,没有千千万万英国人的努力,没有盟军士兵艰苦的作战,纵使有再多的丘吉尔也无力扭转败局。所以想要相对准确的评价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伟人,一定不要把目光只集中于他一人身上,一定要把他放到特定的历史框架里,用更大的角度去评价,用更广的视野去看待。
对一个国家而言,至暗时刻不期而至,对一个人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当然都有美好的期望,也不乏美好的祝愿,但灾难和厄运总是难免的。丘吉尔本人、大英帝国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表明,在面对至暗时刻,唯有拼死力战,才有存续之可能,除此以外别无他法,对敌人摇尾乞怜只会得到两样东西:屈辱和灭亡。在心中默默的对自己说:决不放弃!
2019-09-19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