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瑞·达里欧:原则》

    看这本书是受李笑来的影响,本来也想读英文原版的,但是刚读完原版的《超越感觉》,太吃力、太痛苦了,所以找了中文版,用了一个月时间,在上下班的地铁里看完了。原则就在那里,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原则》这本书就在那里,不管你看过,还是没看过;不管你看完,还是没看完;不管你看懂,还是没看懂;不管你会运用,还是不会运用。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信条是:面对现实,拥抱现实;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信条变成了: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仅仅拥抱现实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如何应对现实,这样才能依靠现实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实现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但前提是你要有目标,如果你连目标都没有的话,那这本书也不会帮你太多。

    书中提到了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摘抄如下:

  1. 有明确的目标、
  2. 找到阻碍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
  3. 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
  4. 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5. 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非常简短,非常精炼。首先是为什么我没有想到?然后就是即使我现在知道了,我又怎么做到呢?我没有想到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他比我早想到了并且写了出来,如果给我足够的时间,或许我也能想到并且写出来,或许这只是个或许。至于如果才能做到,我觉得只要要满足两个条件:理解和执行。

    理解是指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意思,这里有两点要说明下: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意思。感觉自己理解了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应该是在底层思维逻辑上做出改变,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否则你只是感觉理解了,在实际运用的时候还是会按照原来的逻辑走,也就是回和原来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作者的意思是指作者的本意,而不是你在看书的时候自己领会的意思,虽然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分毫不差的理解作者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无限趋近于这个目标,我们看书的时候对书的理解是和我们的既有知识是相关联的,也就是说一个大学教授看这本书领会的意思应该和一个公司白领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模型和知识结构不一样。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这本书才可能对我们有用。因为如果你不去执行的话,最终还是没什么用,关于执行力,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头脑极度开放:头脑开放的前提是清楚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有清晰、稳定、自恰的三观,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自信和真正的勇气,否则只是空谈,因为根本没有能力开放自己的头脑。 所以只有真正强大的人,才能做到头脑极度开放。我想强调的是:作者在这里用了头脑极度开放,而不是头脑开放,这是有区别的。因为能够做到头脑开放的人还是很多的,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一点,我们要在所有头脑开放的人中做到最好,或者至少是非常非常好才行,这样的头脑开放才有意义,才能产生价值。我还想强调的是,只需要在所有头脑开放的人中做到最好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无限趋近于极限,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卓越、获得巨大的成功,头脑开放只是手段,为了手段而手段是没有意义的。

    人与人大不相同:人的思维惯性是很强大的,在没有领悟到人与人大不相同这一点之前,我们是很难想象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多大。因为在基因的层面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其实很小的,而我们在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之前,一直是更多地受到基因的影响,也就是说你的感觉和行为方式和别人比起来没有本质的区别。就像吃豆腐脑,有人喜欢甜的,有人喜欢咸的,只是口味上的不同而已,本质上都是:吃豆腐脑要加点东西,不能干吃。但是当我们学习到足够的知识之后,当我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三观和性格之后,人与人的差距就开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正视这个问题了,就要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在做事情时就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我觉得这可能是整本书最核心的观点,求真不容易做到,极度求真更难;透明不容易做到,极度透明更难;更何况是同时做到这两点。其实,或许真正难的并不在于如何做到求真和透明,难的是如何让人们意识到求真和透明的真正价值,很多人都会觉得追求她们是没有必要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是的,求真有时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而透明有时会把我们至于危险的境地,敌人也会利用这一点来攻击我们。但是,这些只是我们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我们将付出更大代价,有时甚至大到我们无法承受,也就是说,我们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无法实现目标和付出一定的代价之间,显然选择后者更合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否则成功是不是来的太容易了?不是吗?

    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工作和人际关系我们都有,但是如何做到有意义?什么叫有意义?这是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在这本书里,作者是有标准答案的:追求卓越的工作和以追求卓越为共同目标为基础的真正的友谊。整本书的基调都是我们要追求卓越,至于为什么要追求卓越,作者并没有给出说明,好像追求卓越是在自然不过的事情,根本无需解释。当然,你可以有各种理由不去追求卓越,而且你也可能过的很好,但是这在作者看来毫无意义,因为毫无意义,所以也就不值得追求。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家庭一样,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可或缺。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待家庭的态度在本质上应该是统一的、和谐的、相互促进的,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陷入麻烦,追求卓越也就无从谈起。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和家人的关系,虽然这显而易见,但很多人一辈子都领悟不到。对家人的爱,不是一味的满足对方的要求、不是牺牲自己成全对方、不是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不是爱,这是愚蠢。真正的爱是严厉的爱,是以帮助对方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爱,是以和家人共同努力、共同追求卓越为目标的爱。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真诚。对自己的真诚,对家人的真诚,对朋友的真诚。以真诚为出发点,才可能收获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在做决策时,不要搞那种一人一票式的民主,不能就一件事情对所有人的意见同等对待,应该给擅长这件事的人更高的权重。如何才能确定一个人擅长某事呢?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成功两次,并且可以逻辑清晰的解释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当就这类事件进行决策时,他的意见应该被给与更高的权重,这样的决策才有可能符合实际情况,才有可能是最优的决策。

    找对做事的人比做对事更重要:要把重点放在人上,而不是具体的事情上,因为事情是死的,人是活的。用错人的代价十分高昂,远比做错事的代价高昂得多。如何才能找到对的人,价值观是否一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管理虽然复杂,有些看不见、摸不着,但管理并不神秘,管理的本质和一部机器是一样的,有什么样的输入,通过逻辑处理后就会有相应的输出。重点就在于要不断调试这个逻辑,让它越来越合理、越来越高效,这样我们就可以期待如我们所愿的结果。

    按既定计划行事: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意外,可能是巨大的诱惑,也可能是超出预期的损失,这时我们要不要调整计划以适应当前的情况?作者的建议是尽量不要这样做,因为这样有失控的危险,如果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计划,最终有可能偏离目标而导致目标无法实现。当然,坚持按既定计划执行的前提是:这是一个可行的计划。问题来了,如何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如何确定计划是否可行呢?

    运用工具和准则指导工作:工具和准则的好处是稳定、明确、快速的帮助我们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寻找工具和准则,发现有用的工具和准则就把他们确定下来并不断的使用、改进,这可以稳步的推进我们的工作,不至于使工作出现大幅度的摇摆,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融会贯通:说了很多,都是纸面上的东西,有些之间可能还有矛盾的地方,如何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运用呢?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答案也只能是每个人在运用的过程中自己寻找,在运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原则是不能忘记的:要通盘考虑,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考虑,不能过分强调某一方面,这不容易做,但很值得。而我想补充一点是:如果你真正知道你在做什么,你可以做任何事。也就是说上述任何一点都可以违反,前提只有一个:你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如何才能确定这一点呢?我不知道。

 

2018-12-21
北京

Published by

刘 心泉

running in the mo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