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家人到公园游玩,玩了没多长时间女儿说累了,要休息,拗不过她,就去了公园里的咖啡厅。这个咖啡厅是由游客中心改建的,有上下两层,建筑材料主要以实木为主,二楼有一些造型还是挺好的,一楼的桌子的桌面都是一尺多厚的木头墩子,如果屠夫拿来做案板,一定很酷。 Continue reading 读《阿尔贝·加缪:局外人》
Category: 读书
读《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在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是把她当成英语教材的:背单词、找语感。但当我读完后,尤其是又读完了中译本后,才发现这这个故事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比《1984》要好懂一些,也能更让人产生阅读乐趣,可能是因为我的阅读水平有限,只能理解这种短小、浅显故事的缘故吧。
故事中低等动物的命运一直很悲催,在人类统治庄园的时候,他们完全就是奴隶,在人类的剥削下苟且偷生,完全看不到一丝希望,也没有任何尊严。老梅杰的一次精彩演说燃起了他们的希望:人类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只要把人类铲除,动物们的所有苦难都会消失,他们将迎来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奴役、没有苦难、没有恐惧、没有饥饿,每个人都各尽其能、各取所需,一切如童话般美好。老梅杰在每个动物的心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革命才能成功,可能就在明天,也可能他们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到,但是革命终会成功,理想必将实现。后来,革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居然实现了,起初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相信所发生的一切:他们赶走了所有的人类,他们-所有的动物-接管了整个庄园,他们一下子从奴隶变成了主人,不仅仅是自己的主人,也是整个庄园的主人。他们欢欣鼓舞,他们兴高采烈,每一个动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满足、骄傲和自信,他们为这件壮举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但现实是无情而残酷的,没过几年,猪们渐渐取代了人的位置,变成了庄园的主宰,而那些为革命付出生命代价、为庄园的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低等动物们,他们的境遇竟然比人类统治时代还要悲惨,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Continue reading 读《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听《王立铭:生命科学五十讲》
听这个课程是受到了卓克的启发,卓克基本上完成了我的科学思维启蒙,让我对科学产生了好奇心,这个课程正好可以满足我的一部分好奇心,利用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把这个课程听完了。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最近我读的书、听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得到系”的,即使不是得到的课程,也差不多都是得到的老师推荐的,可以说是完全被得到给洗脑了,而且自我感觉良好,这样应该不太好吧?按照郭德纲老师的说法,如果想对一个领域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至少要读六本书,而且是不同人的六本书,但我现在的输入渠道几乎被得到独占,看来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Continue reading 听《王立铭:生命科学五十讲》
读《保罗·威德:囚徒健身》
其实现代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困在了某种囚笼之中,可能是对权利的迷恋,可能是对财富贪婪,可能是对美貌的追求,也可能是某种有强烈个人色彩的特殊个人追求;更有可能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了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自己以为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实际并不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受外界影响而没有自己的原创想法,并且始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同一个词:命运(其实这也是受环境影响的结果)。 Continue reading 读《保罗·威德:囚徒健身》
读《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中文版
在听完《卓克·科学思维课》《221|问答:怎么问出好问题?》,看留言的时候,有人提到了这篇文章,后来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居然有中文版的,而且是简体中文,立马开始阅读。
不得不说,这篇文章确实挺长的,我至少读了2个小时才读完。读完之后,总体的感觉是:风格和《Beyond Feeling》很相似,思维严密,逻辑严谨,基本不带感情色彩,总之就是那种西方的、现代的、理性的、科学的调调。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篇文章,那就是:认真。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那就是:如何认真的提问题。 Continue reading 读《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中文版
读《安东尼·麦卡腾: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因为是小说,本来不打算读这本书:一是在开始读的时候,我也短暂的经历了一段黑暗的时刻,所以这本书的名字读起来很亲切;二是微信读书的社交属性:因为你的读书时间别人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读书的同时自动在人前炫耀,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Continue reading 读《安东尼·麦卡腾:至暗时刻:力挽狂澜的丘吉尔》
读《胡逢祥:陈寅恪史学个性的再探讨》
听说李源在本科期间就在《史学理论研究》上发表了文章,很好奇这是什么样的期刊,就在某宝上订阅了电子版,前几天终于腾出时间看完了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胡逢祥:陈寅恪史学个性的再探讨》。
在开始看这篇文章之前,我先浏览了这本期刊的目录,选这篇文章纯粹是因为对陈寅恪感兴趣,其它像什么 “中世纪中晚期西欧妇女宗教写作中的性别合作”、“历史经验与乡愁——论安克斯密特的后现代历史经验理论”等完全无感。
刚开始看的时候完全是捏着鼻子读的,没什么兴趣,看到第二部分的时候,渐渐找到点感觉,读完全篇之后,再回头看整篇文章,找到了一点感觉,因为我闻到了科学的味道。 Continue reading 读《胡逢祥:陈寅恪史学个性的再探讨》
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听《李源:高效阅读特训营》的课,要求选一本书作为课程的教具,因为自认为对历史比较感兴趣,所以选择了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是按照自己以前的方式,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读。看完第一部分:认知革命之后,参考李源介绍的方法,研究了一下目录,决定先看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然后再带着问题看其他的部分。我的体会是:遇到李源是我的幸运。
全书分四个部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科学革命。按照我的理解,全书讲的主要内容是:人类最开始和世界上的其他动物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完全遵循自然的法则,匍匐于自然的威力之下,7万年前的一天,可能是基因变异,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有一个人学会了撒谎(创造),他说出了原本不存在的东西,从此开启了认知革命,结果是非洲智人突破了自然的法则,如洪水般席卷全球,所到之处,几乎灭绝了所有大型哺乳动物;1.2万年前,人类在驯化动植物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农业革命开始,进而出现了永久聚落;5000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王国、金钱、文字,出现多神教信仰;500年前,人类承认了自己的无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能力,科学革命开始,资本主义兴起;20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家庭和社群被国家和市场取代,动植物大规模绝种。总而言之,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所有人都生活在我们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 Continue reading 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读《钱钟书:围城》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自序
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钱钟书,可能这句最合适了。
一
回国船上发生的事情,方鸿渐先是和鲍小姐缠绵,下船之前和苏文纨的关系又迅速升温。
二
方鸿渐初回国,他花钱买来的假博士文凭被家人登报炫耀,鸿渐觉得好不丢脸。被人请到学校里去做演讲,公开讲抽烟狎妓,可怜的校长喉咙都快要咳破了。被家人安排相亲,过程很是尴尬。 Continue reading 读《钱钟书:围城》
读《乔治·奥威尔:1984》
《1984》这本书是我的经理推荐给我的。有一段时间我在读《三体》,觉得不错,把它推荐给了经理,他作为回赠,把《1984》推荐给我,而且买了一本英文版的纸质书送给我。我的英文不太灵光,很长时间都没有开始读它,直到10个月后,感觉不能再拖了,因为在过两个月他就要来北京了,到时候怎么和他说呢,所以硬着头皮开始读起了英文原版。书的开头是作者自序和别人的写的序,看的异常的吃力。几乎每一个单词都要查字典,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要读的内容在电脑上打一遍,然后放到网上翻译一下,这样看书的效率提高了不少,差不多一周可以读5页吧,就这样又过了差不多10个月,读了差不多150页。有一天亚马逊做活动,扫码领书,在书堆了无意中翻到了《1984》的中译本,毫不犹豫就领了回来。正好趁着五一的时候有空,把这个中译本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对比我自己读过的部分英文原版内容,译者翻译的大体上还可以,和我自己的理解出入不大,但是某些措辞我觉得不是很妥当,主观色彩有点浓,要是再适当的客观些就更好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从头到尾连贯的读完这本书的感觉还是很棒的,佩服作者的想象力,惊讶于作者预言之精准、之到位,作者就像开了天眼一样,可以看到未来,看到具体的细节,可以透过外表看到人的思想活动,而且透过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的慈悲。在我的眼中,奥威尔是一个慈悲的人,无私是慈悲的内在属性,所以他是一个无私而慈悲的人,他看到了问题的所在,他大声把它说出来,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它,所以他通过文字把他所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写出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 Continue reading 读《乔治·奥威尔:1984》
读《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前几天有一个同事在群里问有没有关于儿童心理学的书,我推荐了这本,但是想想自己都还没有看过就给人推荐,不太合适,正好上一本书刚读完,所以带着补课的心态开始读起了这本书。
每个人都是一幅画作,又是这幅画的作者。
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是高度统一的,不会出现人格和行为相背离的情况,很多看似荒诞、不可理解的行为,其实在人格内部都有很合理的解释。自卑感、对自卑感的补偿、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内在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人格基础。社会情感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全程都有自我意识的参与,也就是说,环境和自我意识都会对社会情感的形成产生影响,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几乎相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社会情感和人格特征。 Continue reading 读《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
读《瑞·达里欧:原则》
看这本书是受李笑来的影响,本来也想读英文原版的,但是刚读完原版的《超越感觉》,太吃力、太痛苦了,所以找了中文版,用了一个月时间,在上下班的地铁里看完了。原则就在那里,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原则》这本书就在那里,不管你看过,还是没看过;不管你看完,还是没看完;不管你看懂,还是没看懂;不管你会运用,还是不会运用。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的信条是:面对现实,拥抱现实;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信条变成了:拥抱现实,应对现实。仅仅拥抱现实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如何应对现实,这样才能依靠现实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本书是教我们如何实现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但前提是你要有目标,如果你连目标都没有的话,那这本书也不会帮你太多。 Continue reading 读《瑞·达里欧:原则》
读《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
读这本书是受李笑来的启发,他说他在上学的时候,有一天被先后被两个人说服了,但是这两个人的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于是他就纠结了:我到底有没有思考能力?他一头扎进了图书馆,最后找到了这本书。据说这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另外两本是《围城》和《动物庄园》,《围城》我已经看完了,《动物庄园》正在看。
经过考虑,我选择读英文版,虽然我的英语阅读能力很差、单词量也不够,但是如果读英文版的话,一是可以锻炼我的英语能力,至少可以多认识几个英语单词,二是读原文可以避免因为翻译不准而造成的误解,可以让我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意思。当然,我这么做也是听从了李笑来的建议,有“不独立思考”的嫌疑,但至少我开始“思考”了。 Continue reading 读《文森特·鲁吉罗:超越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