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的相遇

图片来自网络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英国玄学派诗人安德鲁·马维尔(Andrew Marvell)的一首经典名作《致他娇羞的女友》(To His Coy Mistress)

《如何阅读一本书》:马维尔(Marvell)的庆典抒情诗《致害羞的女主人》(To His Coy Mistress)

《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和《如何阅读一本书》居然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相遇了。

其实,这里发生了两件事: 1) 熊逸和莫提默·J·艾德勒及查尔斯·范多伦都读到并理解了《To His Coy Mistress》这首诗,而且在自己的文章和书中引用了它。 2) 我作为一个读者发现了这一事实。

2)为什么会发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先说为什么。因为前一段时间,我听了一个读书会的讲座,在讲座中提到了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像成功?》,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1)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2)要读足够多的书 3)要根据在书中学到的方法去实践,否则读再多的书也没用。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1)读书为什么有用的原因不用我说了,否则你也不会看到这里吧 2)因为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只是比普通人多读几本书是不够的,要多读很多很多本才行 3)只读书而不行动,效果等于零,即使有效果也是负数,因为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把读到的书转换成行动、长期持续的行动才算是有收获。既然认同这样的观点,那就要根据这个观点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先读33本书的计划,然后选定好书单,开始阅读,并且边阅读边记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这个书单中的第6本书。

再说说是怎么发生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不是一本书,而是《得到》的一个专栏。选专栏和选书是一个道理:选人,因为听过熊逸老师的一些课,显然他是值得关注的人,所以看到这个专栏时没怎么犹豫就买了。但是可能有一个问题,这个专栏很长,300多期,有耐心听完吗?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有。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件事情(晨跑)我已经连续做了5年、将近500次,如果没有大的意外,还会持续跑下去,所以听一个300多期的专栏对我来说没难度。

熊逸是在《周末答疑21:家族怎么实现百年大目标?》引用这首诗的,第21周,接近专栏的一半;莫提默·J·艾德勒及查尔斯·范多伦是在全书的54%(因为是用kindle看的,所以没有纸书的页码)处引用的,略多于全书的一半。巧合的地方在于,我是在一周内先后看到这两处引用的,所以印象很深,看到后马上就联想到了一起。如果我没有开始有计划的读书,这样的巧合可能根本就不会发生。

其实我以前(2018年之前)也是看书的,但是有几个原因导致效果不好:1)不会选书,没有选书的标准,通常是凭自己的喜好或者运气 2)不会读书,读过之后没有理解书的意思、掌握书的精髓、记住书的内容,跟没读的区别不是很大 3)读书太少,因为读书没有章法、速度慢,所以真正读过的书不多;但问题在于感觉自己读过了很多书,所以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还是比别人强那么一点点的,其实这是个幻觉,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2018年之后,逐渐开始主动选书,主动读书,主动多读书。然后才有了订阅《熊逸讲透资治通鉴》和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才有了边阅读边记笔记的习惯。记笔记是重要的一环,以前被我完全忽视了,所以以前的看书就是一种走马观花,看过就看过了,啥也没记住,更不用说指导自己的行动了。通过记笔记,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住在书里看到的东西,如果不记笔记,我可能记不住《熊逸讲透资治通鉴》里引用了马维尔的诗,也就不会发现这个巧合了。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成了三类:1)为了娱乐阅读 2)为了获取知识(资讯)阅读 3)为了获得理解力阅读。或许还可以加上第4类:为了其它目的阅读,或者干脆直接叫做秀式阅读(有时做给别人看,有时做给自己看,尤其是做给自己看,相当可怕)

为了获得理解力而进行阅读绝对是一种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的事情,因为别人无法监督你阅读,如果你不想阅读,即使眼睛看到了书上的字,你也可以拒绝思考字的意思,从而拒绝阅读,在无监督状态下的主动阅读才是真阅读。

真阅读当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是需要花很大精力、付出很大努力的,所以也是困难的、不容易做到的。虽然并不是所有困难的、艰苦的事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所有有意义、有价值的事都是困难的、艰苦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我不主张做困难的、艰苦的事情,但我主张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所以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然而,什么事情有意义、有价值,显然是属于价值判断,和每个人的价值观有直接关系,我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别人并不一定也这么以为,反之亦然,所以在这方面不能一概而论,只能因人而异。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有些共通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些东西显然是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

曾经有人说我是书呆子,我当时很生气,心想:我又没得罪你,为什么要骂人?后来想明白了:在某些方面我确实很呆,被他看到了,他无法理解这个现象,他觉得正常人是不可能这样的,一定是有什么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应该是看书吧,因为看了太多的书,所以把脑子看坏了,本来人挺好,但是看书把脑子看坏了,不是他的错,是书的错,有点儿可惜了。他是在替我找补,他是在替我说话,我为什么还要怪人家呢?读书当然有很多好处,但是如果认为读书只有好处儿没有坏处就不太明智了。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并从读书中学到很多知识、不断增进理解力,这当然是好的;不过,如果每天不停的看书,但其实不会读书,也没有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更没有不断增进理解力,这样的人不是书呆子,谁是书呆子?这样的书不读也罢!

有一天,有人给我推荐了一个开源的软件:狗屁文章生成器,我一看,生成的文章果然很狗屁。这很正常,因为这个软件就是干这个用的,它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是一个好软件。但是,如果一个人写的文章也是狗屁文章,他还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吗?如果这个人就是我自己,我会是什么心情呢?说实话,和上面一样,刚开始也是很生气。但后来想明白了,写文章这件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投入,刚开始必然是笨拙的,但这不重要,因为这是必经之路,这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如果因为这时的笨拙就放弃了,那才是真正的愚蠢。对自己要有耐心,对自己要有信心。

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用?这篇文章其实还是老生常谈,谈的是什么呢?谈的是读书:1)读书真的有用 2)读书要掌握方法(方法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有详细的说明) 3)读书要学以致用(读书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如果你不为改变什么而读书,那不如不读,因为读了也没用) 4)在前面的基础上尽量多读书。为什么老生要常谈呢?因为很多道理、很多很有用的道理、很多真的很有用的道理,大多数人就是真不懂。这些道理他们肯定是听过的,肯定是听过不止一遍的,所以当再次听到后,第一反应是:又来,这个道理我早就听过了,没用!然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这个道理对你没用,并不是这个道理本身没用,而是你以为你懂这个道理了,其实你没懂;或者你懂这个道理,但是你没有照做;或者你照做了,但是没有坚持;不管怎样,到最后就归结为两个字:没用。至于归根结底是道理没用,还是人没用,或者都没用,就看个人选择了,决定权掌握在你的手里。

最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翻译《To His Coy Mistress》这首诗的题目,你会怎么翻译呢?

北京
2021-01-28

 

Published by

刘 心泉

running in the morning